1937年7月,卢沟桥的炮声震撼华夏。在民族危亡之际,一位从江西安源煤矿走出的老红军奔赴抗日前线,参与指挥吴家桥保卫战、郭村保卫战、黄桥决战、车桥战役、天目山反顽战役等,屡建奇功。他就是后来成为开国中将的刘先胜。 1901年6月,刘先胜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贫苦家庭。他11岁开始为生计奔波,16岁进入安源煤矿做工。1922年,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烈火,点燃了他的革命理想。1924年,他在安源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7年,秋收起义的号角响起,他义无反顾奔赴井冈山,历经多次反“围剿”和万里长征的淬炼。 抗战全面爆发后,刘先胜来到江南抗日前线,历任新四军教导总队党总支书记、组织科科长,后任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政治部主任、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一团政委等职,率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,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。 吴家桥保卫战是抗战初期刘先胜指挥的一次标志性硬仗。吴家桥是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的桥头堡,也是新四军在苏中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。1940年5月14日.日伪军对吴家桥发动“扫荡”,炮火猛烈轰击。刘先胜与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一团团长乔信明沉着指挥,依托预先构筑的野战工事,先是顶住日伪军的3次冲锋,随后果断组织反击,击溃敌军阵地,最终歼敌100多人,缴获武器近百件、子弹近万发。 1个多月后,在著名的郭村保卫战中,刘先胜、乔信明再挑重担。面对国民党顽军13个团的轮番猛攻,他们以4个营的兵力顽强反击,待援军赶到,里应外合、逐次击破,歼敌3个团、俘虏700余人。经此一战,新四军在苏北站稳了脚跟,奏响了东进抗日的序曲。战后,刘先胜升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政委。 1940年10月,决定新四军苏北命运的黄桥决战打响,刘先胜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并肩作战。他们亲率部队,将突入之敌击退,稳住了东线阵地。黄桥大捷后,他们挥师东进,成功开辟了南通、如皋等四县抗日根据地。 为打破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“蚕食”,1943年3月,刘先胜率十八旅五十二团转到外线曹甸一带灵活作战,短短3个月作战66次,歼敌700余人,拔除据点10余处,建立淮盐宝边区办事处和各级民主政权,为巩固和扩大苏中抗日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。 1944年3月,华中抗战的里程碑——车桥战役打响。刘先胜作为核心指挥员之一,集中优势兵力攻坚,共歼灭日军465人,揭开了华中抗战局部反攻序幕。同年8月,他升任新四军第一师参谋长。1945年1月,他转任苏浙军区参谋长,参与指挥天目山反顽战役,再次挫败顽军进攻,巩固了浙西抗日根据地。 解放战争时期,刘先胜历任华中军区、华中野战军参谋长,参与指挥“七战七捷”的苏中战役;后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,参与莱芜、孟良崮等战役。 1955年,矿工出身的刘先胜被授予中将军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