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
本站搜索: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           栏目导航  乐玩(中国)>>安源艺苑>>
  共有 47 位读者读过此文       
【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】【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】    
 

安源:兵工英雄吴运铎的红色起点

  发表日期:2025年9月3日      作者:周律 周宪     【编辑录入:李群芳

    我们的舅舅吴运铎,祖籍湖北汉阳,祖辈世代贫寒。上世纪初,因生计艰难,外祖父携全家投亲靠友,来到安源煤矿谋生。1917年1月17日,吴运铎就出生在这里。从小,我们就经常听外婆和母亲讲述他们在安源的生活,以及舅舅年少时的故事。后来读到舅舅的自传《把一切献给党》,更是对他的成长经历印象深刻。到安源追寻舅舅成长的足迹,体验亲人曾经生活与奋斗的环境,渐渐成了我们心中日益强烈的愿望。

    近期,湖南卫视筹拍一部关于吴运铎英雄事迹的专题片,邀请我们到安源煤矿参与采访和录制。机会来得这样突然,让我们欣喜万分。在一个秋高气爽、丹桂飘香的日子,我们随摄制组踏上了梦寐以求的还愿旅程。采访车从长沙出发沿高速公路行驶一个多小时,便抵达安源,再沿牛形岭公路而上,半山腰处一座宏伟的建筑——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巍然矗立。阳光映照下,大楼两侧毛泽东同志手书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八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,楼顶正中的青年毛泽东头像目光坚毅,凝望着这片红色热土。安源,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,我们终于来到了您的身旁!

    走进纪念馆,那一段段文字、一张张图片、一组组雕塑,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。在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、压榨下,安源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,却只有微薄的工资,还经常被拖欠。而且矿难频发,随时吞噬着工人的生命。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安源工人多么企盼有人指引一条道路,求得翻身解放。

    1921年秋,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风尘仆仆来到安源,深入矿井调研,与工人面对面交流,决定把安源作为发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。他告诉工人们,只有组织团体,抱成一团,跟资本家、反动势力斗争,才能争取生存权益。随后派李立三、刘少奇前往安源,从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入手,传播马列主义,灌输革命道理。1922年2月,创建了我国产业工人中第一个党支部——中共安源路矿支部;5月,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。

    1922年9月初,毛泽东综合各方面情况,果断作出举行大罢工的决定。9月14日,汽笛长鸣,震惊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暴发。1.3万余名工人像潮水一般涌出矿井、工棚,发出了“从前是牛马,现在要做人”的呐喊。国内外报刊争相报道,社会各界纷纷声援。在刘少奇等共产党人领导下,工人们同仇敌忾,团结一致,经过五天斗争,迫使路矿当局做出让步,答应了“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、增加工资”等条件,罢工取得完全胜利。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,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史诗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篇章。

    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,在年幼的舅舅心里留下了深深烙印,播下了革命的火种。在纪念馆一个展柜里,我们惊喜地发现一张发黄的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儿童团名单》,上面清晰写着:吴运铎,儿童团东区组织委员兼宣传员。讲解员介绍,大罢工胜利后,吴运铎进入工人子弟学校读书,9岁便加入儿童团。他虽年纪小,但组织能力强、活动积极性高,被推选为儿童团东区组织委员。每天放学后,他就带领儿童团员上街宣传革命道理。每逢俱乐部开会或有重大活动,他们站岗、放哨、送材料,干劲十足。听着讲解,我们深切体会到:舅舅之所以成长为一名奋不顾身的共产主义战士,正是源于早期革命活动的教育和熏陶,是安源这片红色热土哺育了他。

    离开纪念馆,我们怀着虔诚之心,瞻仰了总平巷、毛泽东旧居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。置身其间,我们仿佛看到:漆黑的矿井里,旧居的油灯下,毛泽东正与工人们促膝长谈;俱乐部广场上,刘少奇慷慨激昂地号召工人们奋起抗争……每一处遗址、每一件文物,都见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。

    在总平巷后方的“八方井”山坡上,是当年舅舅一家九口居住的地方。如今简陋的房屋已不复存在,只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小路伸向远方。我们想起舅舅在自传中的描述,原来这里是舅舅“劳动的开端”。大革命失败后,安源煤矿停工,矿工生活更加艰难。舅舅全家连稀粥都喝不上,12岁的舅舅也开始去挑煤。凝望着远方延绵起伏的山峦,我们仿佛看见一个瘦弱的孩子挑着煤担,咬紧牙关,吃力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……晚上,筋疲力尽的他回到家中,外婆望着他红肿的肩膀、流血的伤口,不由心疼流泪。触景生情,想到《劳动的开端》中的描述,我们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。

    1938年,舅舅怀揣安源党组织的介绍信,义无反顾走向抗日前线,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。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他和战友们建立起我军第一个军械制造车间,制造出第一批步枪,研制出杀伤力很强的枪榴弹和发射架及地雷、手榴弹。舅舅还被誉为中国的“枪榴弹之父”。

    此后,舅舅再未回到生他养他的安源。然而,安源的一山一水、一草一木都深深烙印在他心中,令他魂牵梦萦。晚年时,战争年代留下的几十处伤病让他备受折磨。每当痛疼难忍时,他便打开录音机,认真听现代京剧《杜鹃山》中女游击队长柯湘的唱段:“家居安源萍水头,三代挖煤做牛马……”这是他最爱的唱腔。彼时,他总会凝神遥望南方,深沉的目光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安源——那里有他的童年与青春,有他的痛苦与欢乐,还有他永远割舍不下的亲情与友情。安源,是他的根,是他心爱的故乡,更是他光辉一生的红色起点。


上一篇:萍矿发展故事丨安源最早打出煤矿的徽标
下一篇:挽起岁月的手臂

 相关专题:

· 专题1信息无

· 专题2信息无
 
  热门文章:
 · 萍乡矿业集团乐玩lewin|官网组织结构[325749]
 · 萍乡矿业集团乐玩lewin|官网简介[298991]
 · 集团乐玩lewin|官网领导班子[278282]
 · 工程监理[251631]
 
 相关文章:

·没有相关文章

相关评论(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相关评论无
发表、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
我要报警
Copyright © 2001-2016 pxcoal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
赣ICP备16003507号
乐玩lewin|官网宣传部制作
E-mail:pkxcbgj@163.com Tel:0799-6582927